预期管理,在职场上,有多重要?
舌尖上的导演陈晓卿有一次上节目,对比了上海和北京的饭局:
“上海的饭局,比如说我去上海,我想通过您找道长(梁文道)吃顿饭,那您肯定当时说,我问一问,然后问问他,说哪天有时间,这个就成了,当场不会答应你。
北京的饭局是这样的,就是一拍胸脯,文道我熟啊,昨天我还跟他在一起,我让他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来。
文道,我叫他立刻来,你来吧来吧。结果今天太不巧了,他在另外一个地方有个局,要不然咱们要吃到三点钟以后他才能来,要不然明天吧。
第二天发现还没来,说今天他病了,今天确实不能来。所以说你还能再等一天吗?再等一天我肯定给你约来。
到第三天往那儿一坐说,梁文道多傻啊,你为什么要跟他吃饭?这就是北京的饭局。”
在我看来,这就是职场上典型的一个场景,预期管理。
举个例子,甲方公司提出了不合理的诉求,你作为项目负责人,有理有据怼回去,自然是在团队下属这边是加分的。
但如果你在团队里口口声声告诉下属们:
“看今天甲方那孙子还敢不敢作妖,要是再作妖,咱拭目以待,看我不现场教他做人……”
然后,真到了开会的时候,又默然全部接受了甲方的所有要求,那下属怎么看你?
一、预期管理的价值
看过《哈利波特》的人大概都有感触,在开篇的时候,斯内普教授,可以说是人人厌恶,总有斯内普要害朕的感觉,从第一集持续到了最后一集。
然后,突然之间,斯内普死了,抽出他的记忆,哈利波特发现,斯内普一直深爱着自己的妈妈,Lily。一直在尽全力保护哈利波特。
电影院里,全员泪目——原来斯内普是好人。
之前他在课堂上偏袒蛇院,歧视非纯血巫师的学生,甚至向伏地魔告知预言的秘密——导致哈利波特父母送命。这些行为大家都原谅了。
而另一方面,开局印象中英俊帅气的哈利波特的亲爹,詹姆·波特,却被认为是校园霸凌的典范……
这种刻画人物的方式在影视剧里很多,原来无恶不作的人,一朝回头是岸,还真的有机会立地成佛。
比如漫威系列里的洛基。
复仇者联盟1里,他还是心狠手辣的大反派。
到了复联3,已经是人人缅怀,最后在粉丝呼声下,洛基居然有了自己的独立电视剧。
另一方面,如果做了一辈子好人,在一件事上晚节不保,立马被看客打下深渊。
这种评判方式未必正确,但是确实很常见。这就是预期管理没做好的典范。
二、管控预期的重要性
1999年的时候,前南斯拉夫的大使馆被炸,我们的记者无辜遇害。
当年,老百姓的怒火是真的。那时候还是学生的我,见证了游行的队伍,见证了黑客们对美国网站大范围的攻击。
但很快,几天后,媒体报道了美国总统克林顿的道歉,我不记得是总理还是主席在电视上做了全国演讲,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:我们还是要继续改革开放。
在我看来这事的处理方式还是很得当的。
当时是中国进入 WTO 的关键时刻:1999年4月中国总理朱镕基访美,与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的《联合声明》中提到“中美两国已经大大推进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共同目标”,并约定继续谈判。
如果一旦因此暂停进入 WTO,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很不利的。
但官方的处理态度很靠谱——首先要求美国道歉并赔偿。
在对方做出诚恳道歉并赔偿之后,我们选择继续在经济上融入全球化。
回头看,加入 WTO 的中国在随后20年里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,GDP 跃升全球第二。
当年没有自媒体,也因为是事出突发,没有人带节奏,没有人拭目以待。
但作为老百姓,咱还是理解的。
韬光养晦,先把经济搞起来,有了经济实力作为基础,国家一定会崛起的。
如果当时天天喊着拭目以待,付出代价,埋葬一切敌人……未必能让老百姓们更有凝聚力。
三、职场上的预期管理
我在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:《面试中4个危险信号,接了offer你肯定要后悔》分享过一个案例:
一个求职者提问:
他拿到了一家公司的offer,发现薪水和心理预期有很大差距,而且手里有更好的offer。于是和HR说明原因,拒了offer。
第二天对方一位主管来电,诚意要求,说了很多,也愿意在原有的薪水上加了一些,但还是距离他的预期挺远的。
主管显得很有诚意,还提出进公司以后还会调薪,希望他加入。
这让这位求职者很纠结,薪资始终没有到预期,但对方的热情和诚意,又不太好意思拒绝。
我的建议是不要加入。
每个公司对于一个岗位的定薪是确定的。现在公司为了你突破限制,那么接下来最可能的事情是:
作为一个打破公司的薪资结构进来的人,那么全公司上下,从你的领导,到你领导的领导,对你的预期是很高的,容错空间是很小的。
一旦在这种环境里,你是很难施展本领的。
所以,在面试的时候切忌把自己表现得过于厉害。工作时,也不要过度承诺。
当你把大家的胃口吊得很高的时候,大家一旦发现你做不到,就会非常失望。
所以诸如:
“只要竞品敢来,我一定让他们有去无回。”
“我擅长把程序里的所有bug全部埋葬。”
“谁敢来抢业务,一定会付出惨痛的代价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”
“竞品在我这里,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”
尽量不要这么高调。
四、写在最后
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:
一个人就像是一个分数,他的实际好比分子,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,分母大则分数的值就小。
对于我们打工人来说,也是如此。
职场上这么多年了,咱也不是傻子,吃一堑长一智。
有些同事,从来不轻易答应别人的要求,给的回复都是收着说的。
我们背后讨论他的时候,都是充满信任的——因为一旦他答应能做到60分,那就一定能做到60分,甚至能做到80分。
还有些同事比较喜欢口嗨,我们也会在工作中自动校正,他说能做100万业绩, 我们就先记录70万,甚至50万,因为他的话没谱。
并不是他业绩不行,工作能力不行,工作中有很多困难我们是可以理解。
但你一开口就是“绝不让友商走入客户公司”。
结果我们看了一下一夜直播,看着友商进了公司大楼,看着友商拿到客户合同。
这就很尴尬了。